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4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酰辅酶A合成酶2(ACSS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侵袭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并分析NSCLC细胞系A549和H1299与人成纤维细胞HFF-1中ACSS2表达的差异。利用慢病毒在NSCLC细胞系中构建ACSS2敲低(ACSS2 KD组)和对照细胞系(NC组)。采用MTT实验及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分析ACSS2 对NSCLC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析ACSS2对NSCL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实验分析敲低ACSS2 对细胞自噬的影响。结果:与人成纤维细胞HFF-1相比,NSCLC细胞中ACSS2 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与NC组相比,ACSS2 KD组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活力显著降低,ACSS2 KD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均P <0.01)。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显示,敲低ACSS2 细胞自噬活性明显增加,自噬小体增多(P <0.01)。但是,敲低ACSS2几乎不影响caspase3和caspase8的蛋白表达水平(P >0.05)。ACSS2 shRNA+Beclin1/Atg7-shRNA共转染A549细胞(ACSS2+Beclin1/Atg7 KD组),结果显示与ACSS2KD组比,ACSS2 KD+Beclin1/Atg7 KD组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增强,克隆形成数目明显增多(P <0.05)。结论:ACSS2在NSCLC细胞中高表达,促进细胞的增殖、侵袭。下调ACSS2可诱导NSCLC细胞发生自噬性细胞死亡,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与研究将镜像疗法(MT)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对下肢功能的康复疗效和价值,旨在为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升患者满意度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10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纳入研究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NMES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NMES联合MT治疗,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评分(FMA-LE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进行测量,同时采用本院自拟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2组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采用相应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和FMA-LE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BBS评分:(30.78±6.03)分vs. (26.65±5.22)分;FMA-LE评分:(18.53±3.42)分vs. (16.43±2.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BS=2.634,P=0.011;tFMA-LE=2.929,P=0.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满意度为75.00%,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143,P=0.005)。  结论  将镜像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下肢功能,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在临床推广应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循证护理模式用于提高下颌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水平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1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2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2组患者均进行小型钛板颌骨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指标,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测定或评估患者咀嚼能力、牙齿咬合力、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患者口腔卫生健康状况,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住院时间[(11.59±1.27)d vs.(16.94±1.45)d]和骨折愈合时间[(41.28±4.09)d vs.(49.62±4.31)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t=21.543、10.579,均P<0.001);研究组术后3个月咀嚼功能、牙齿咬合力和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均P<0.001),而2组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HAMA和HAMD评分、PI、DI、GI和SB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5.00%,3/60)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18.33%,11/60,χ2=5.175,P=0.023)。  结论  循证护理模式可有效缩短下颌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周期,提高术后早期下颌运动功能水平和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改善口腔卫生健康状况,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CRC)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电压门控钠通道(Nav)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且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探讨CRC组织中不同的Nav亚型的表达情况以及Nav的表达与CRC淋巴结转移及侵袭性的关系。 方法:收集100例首发CR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手术标本,行HE检测鉴别后,采用qRT-PCR检测两种组织中不同Nav亚型的表达。分析不同亚型Nav表达与CRC患者淋巴转移情况、脉管侵润以及神经累犯的关系。用免疫组化检测相关Nav在非转移性淋巴结和转移性淋巴结中的表达差异。 结果:多种Nav亚型在CRC组织中高表达,尤其是Nav1.1、Nav1.5、Nav1.6、Nav1.8。其中Nav1.1、Nav1.6在淋巴结阳性患者的癌组织中明显高表达,而Nav1.6在有脉管侵犯的患者的癌组织中明显高表达(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av1.1、Nav1.6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明显正相关(r=0.272,P=0.006;r=0.234,P=0.019);Nav1.6的表达与脉管侵润相关(r=0.341,P=0.001),而Nav1.1的表达与神经累犯呈正相关(r=0.330,P=0.00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Nav1.6在阳性淋巴结中高表达,而Nav1.1在阳性淋巴结与阴性淋巴结中均呈低表达。 结论:CRC组织中有多种Nav亚型的异常表达,其中Nav1.1和Nav1.6可能是CRC淋巴结转移的潜在标记物,且Nav1.6可能与CRC细胞的侵袭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严重的短期及远期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近年来导管接触溶栓(CDT)在DVT治疗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及应用,已成为临床中治疗DVT的常用治疗手段[1]。但目前国内比较CDT与单纯抗凝治疗DVT的中远期疗效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纳入232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CDT与单纯抗凝治疗DVT的疗效差异,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患者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8(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8,CXCL8)、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egulate upon activation 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RANTES)水平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收治的450例初诊涂阳的PTB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抗PTB治疗,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n=383)和无效组(n=67)。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血清CXCL8、RANTES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TB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CXCL8、RANTES对PTB患者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后,450例PTB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5.11%。无效组的全程督导占比低于有效组,吸烟、外地户籍占比及治疗前血清CXCL8、RANTES水平高于有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职业、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户籍类型、CXCL8及管理方式是PTB患者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CXCL8、RANTES预测PTB患者治疗效果的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77、0.865,敏感度分别为77.6%、79.1%,特异性分别为88.3%、89.3%;CXCL8、RANTES联合预测PTB患者治疗效果的AUC为0.955,敏感度为94.0%,特异性为85.4%。结论 血清CXCL8、RANTES高水平与PTB患者治疗不良密切相关,检测血清CXCL8、RANTES有利于评估PTB患者治疗效果,且二者联合预测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和腹腔镜治疗不同直径直肠癌肝转移的效果和影响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87例行原发癌切除的发生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n = 45)采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对照组(n = 42)采用腹腔镜手术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和患者死亡情况,并对死亡与存活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影响其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 观察组病灶灭活率为81.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38%(P < 0.05),观察组大、中、小病灶灭活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GPT)、碱性磷酸酶(ALP)和谷草转氨酶(GOT)等肝功能指标水平均高于术前,术后观察组ALB、GPT和GO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9.05%(P < 0.05);观察组术后2年内死亡率为15.56%,低于对照组的26.19%(P < 0.05),两组患者不同直径病灶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因素分析发现,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死亡与病灶大小、术前癌胚抗原(CEA)、肝外转移、TNM分期、组织分型、转移灶数目和转移灶发现时间等因素相关(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CEA(OR^ = 2.117,P = 0.021)、肝外转移(OR^ = 1.897,P = 0.015)和大病灶(OR^ = 8.787,P = 0.007)是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不同直径直肠癌肝转移较腹腔镜治疗效果好,术前CEA、肝外转移和大病灶是影响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脑出血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的风险高,常发生于脑出血后早期,显著增加病死率[1]。预防静脉血栓事件可以提高脑出血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由于脑出血术后患者意识障碍重,入住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surgery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以及偏瘫导致机体运动功能障碍,诸多因素导致DVT的发生率更高。一直以来,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基石[2]。虽然有文献认为低分子肝素是相对安全的[3],然而存在使用LMWH后增加再发脑出血的顾虑,导致临床治疗中仅有不到20%的患者接受抗凝治疗[4,5],大多仍采用无创的间断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来预防DVT的发生。故本研究观察了LMWH预防自发性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比了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LMWH和单纯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在预防自发性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取得患者同意(伦审D第2021-08-100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康复训练在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心肺运动功能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86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43例。两组均行基础康复治疗,干预组加有氧运动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行心肺运动试验,并评价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后心肺运动试验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后无氧阈、峰值摄氧量、每分钟峰值通气量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后无氧阈、峰值摄氧量、每分钟峰值通气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下肢部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FMA量表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康复治疗的同时,加以有氧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心肺运动功能,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学龄期儿童角膜形态,分析我国学龄期儿童在不同直径范围内角膜前表面Q值的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6~13岁的学龄期儿童242例,按右眼等效球镜不同将其分成中度近视组(n=41)、低度近视组(n=93)、正视组(n=64)、低度远视组(n=26)、中度远视组(n=18);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获得6~10mm直径范围内的角膜前表面Q值,分析不同屈光组不同范围内角膜前表面Q值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 学龄期儿童6、7、8、9、10mm直径范围的角膜前表面平均Q值分别为-0.30±0.14、-0.34±0.13、-0.37±0.14、-0.41±0.14、-0.44±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263,P<0.001),角膜直径距离与角膜前表面Q值呈负相关(r=-0.350,P<0.001)。中度近视组、低度近视组、正视组学龄期儿童在6~10mm直径范围内的角膜前表面Q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中度远视组、低度远视组学龄期儿童在6~10mm直径范围内的角膜前表面Q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屈光组在6~9mm直径范围内的角膜前表面Q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均与等效球镜呈负相关(6mm:r=-0.300,P<0.001;7mm:r=-0.271,P<0.001;8mm:r=-0.249,P<0.001;9mm:r=-0.206,P<0.001),各屈光组在10mm直径时的角膜前表面Q值趋于一致(P>0.05)。结论学龄期儿童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随着距角膜中心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在6~9mm直径范围内的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随着等效球镜的增大而增大,10mm直径时各屈光组非球面性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